<object id="fyuqg"><sup id="fyuqg"></sup></object>
  • <big id="fyuqg"><em id="fyuqg"></em></big>
  • <tr id="fyuqg"></tr>
    中國西藏網 > 宗教

    金剛法舞:從藏傳佛教儀軌舞蹈到民族民間藝術

    發布時間:2023-03-02 14:52:00來源: 中國民族報

      時隔3年,金剛法舞重現北京雍和宮。2月19日,正月二十九,來自海內外的游客紛紛涌進雍和宮,觀賞、領略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。隨著鏗鏘有力的鼓樂聲,身著金色盔甲的“四大天王”出場,立于舞臺四隅?!安即焙土⊥僚_前坐定,形成六子戲彌勒造型,帶給觀者喜慶祥和的氣氛。一位年輕觀眾說:“聽說金剛法舞是國家級非遺,我們全家趕來感受一下?!?/p>

      金剛法舞,藏語稱“羌姆”,蒙古語稱 “跳布扎”,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儀軌舞蹈。金剛法舞主要以足部動作為主,并有嚴格的儀軌要求。跳法舞時,舞者動作威儀,結手印、執法器、口誦真言,以此驅邪禳災,祈愿國泰民安、風調雨順。金剛法舞既吸收了宗教文化的成分,又融入藏族風情,面具、音樂、舞蹈等藝術元素與藏傳佛教儀式相交融?!敖饎偡ㄎ璨粌H僅表現佛法義理,還展現民族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?!敝袊鐣茖W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凱朝說。

      明永樂七年(1409年),享有盛譽的宗喀巴大師在拉薩大昭寺舉行大愿祈禱法會。法會從藏歷正月初一開始,十五結束。此后,宗喀巴每年都舉行大愿祈禱法會,并形成慣例。清康熙末年,這項活動傳到北京,得到朝廷的支持。從此,雍和宮在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一都舉辦大愿祈禱法會。其中,正月二十九、二月初一兩天要跳金剛法舞。1919年春節期間,居住在北京的美國社會學家西德尼·戴維·甘博來到雍和宮,為金剛法舞留下了一組珍貴的照片。1957 年正月,雍和宮舉辦規模盛大的金剛法舞表演,一萬多人冒著大雪觀看了表演,包括很多外賓。此后因歷史原因中斷。1987 年,雍和宮舉行大愿祈禱法會,恢復金剛法舞,這一古老的舞蹈重現雍和宮。

      吐蕃赤松德贊時期,蓮花生大師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創編金剛法舞。蓮花生大師是寧瑪派的創始人,寧瑪派的金剛法舞直接源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縣的桑耶寺。此后,在藏族聚居區千百年來流傳的過程之中,藏傳佛教各派的法舞在內容與形式上不斷豐富和完善,呈現出多樣性、多元性的表演風格和傳承特征。

      大約在公元12世紀末,寧瑪派高僧古弱曲哇依據《喇嘛桑堆巴》創建“古魯村節”法舞,贊頌蓮花生大師。古弱曲哇在“古魯村節”法舞基礎上,又添加本尊、護法神和眷屬等宗教內容,打造出一個更為盛大的法舞儀式,稱之為“次舊”,漢譯為十日法舞。位于扎囊縣的敏珠林寺,作為寧瑪派主寺之一,在每年的藏歷五月初十,就會上演隆重的“次舊”法舞。

      薩迦派金剛法舞主要有4種,分別是金剛撅法舞、瑪索爾瑪法舞、冬季法舞和孜瑪爾多加法舞。一些薩迦派寺院在每年藏歷二、三月間表演黑面的瑪索爾瑪法舞和紅面的孜瑪爾多加法舞;在藏歷十一月二十三至二十九,上演冬季法舞;每年藏歷七月則是金剛撅法舞。

      噶舉派中止貢和噶瑪兩支系的金剛法舞最具有代表性。止貢噶舉派法舞以寧瑪派法舞為基礎,融合新舊密咒的儀軌內容,形成了本派特殊的舞蹈體系;噶瑪噶舉派法舞分為兩種:第一種被稱作“冬季大法會”法舞,是由“甘九多瑪”發展而來。另外一種是在夏季法會期間舉行,稱為“雅羌”,源自于寧瑪派舊譯密法儀軌。

      格魯派金剛法舞起源較其他教派晚一些。直至1645年的藏歷十二月二十九,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在扎什倫布寺舉行“古多”儀式,由此開創了格魯派法舞的先河。伴隨著格魯派的發展,該派法舞不僅推廣到藏族聚居區代表性寺院之中,如青海塔爾寺、甘肅拉卜楞寺,而且還傳播到山西五臺山羅睺寺、北京雍和宮、河北普寧寺等。

      金剛法舞的表演動作豐富、多變且富有象征性。不同的舞幕由單人舞、雙人舞、三人舞、組舞、群舞組成,包含“阿雜日舞”“尸陀林舞”“獸面舞”等。舞者手勢主要有“拉”“悠”“甩”“繞”“推”“升”“揚”7種變化。舞者手中會持有短刀、長劍、金杯等法器,作出展翅、伏魔、獻供狀;腳步動作有走圈轉、踢腿轉、騰空轉等。

      面具是金剛法舞的一大特色。面具展現護法神等的逼真形象,傳達背后的宗教寓意和哲理。有的面具線條粗獷、橫眉立眼,表示金剛忿怒之相;有的面具眉頭舒展、眼含笑意,表示佛菩薩寂靜之相。紅色面具表示身密之威;黃色面具表示語密之威;藍色面具表示意密之威。法舞中還有動物形象的面具,如牛頭、鹿首、象首等。法舞面具色彩鮮艷、濃重、絢麗,但又十分和諧,與藏族、蒙古族的傳統繪畫用色一致。

      法舞樂隊通常由數十位年輕僧人組成,使用的器樂包括鈸、大藏鼓、長柄法鼓、長法號、莽號、小銅號、白海螺、藏嗩吶。這些樂器節奏鮮明,與舞者的“形與色”有機融合,營造出莊重、肅穆的儀式氛圍。

      20世紀80年代初,在全國第一次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普查中,金剛法舞被定義為“民族民間藝術”。這一定義推動法舞藝術進一步發展,也改變了法舞以宗教內容為主的傳承主體和方式。原本只在寺院內表演的法舞開始走向廣場、劇場等社會公共空間;法舞的傳承不限于僧侶,普通人也可以進行教學。

      自2006年起,西藏自治區先后有8種金剛法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分別是扎什倫布寺法舞、拉康加法舞、直孔嘎爾法舞、曲德寺法舞、桑耶寺法舞、門巴族拔法舞、江洛德慶曲林寺尼姑法舞、林芝米納法舞。內蒙古自治區的查瑪舞,在金剛法舞的基礎上,融入蒙古族文化,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(作者單位:北京雍和宮管理處)

    (責編:于超)

    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
   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